注册
登录
标签
统计
帮助
中神通公司交流论坛
»
远程接入
»
OpenVPN/SSLVPN
» 全面学习GFW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全面学习GFW
linda
琳达
版主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5-5-23 09:42
只看该作者
全面学习GFW
GFW会是一个长期的存在。要学会与之共存,必须先了解GFW是什么。做为局外人,学习GFW有六个角度。渐进的来看分别是:
首先我们学习到的是WHAT和WHEN。比如说,你经常听到人的议论是“昨天”,“github”被封了。其中的昨天就是WHEN,github就是WHAT。这是学习GFW的最天然,最朴素的角度。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极致的是一个叫做
greatfire
的网站。这个网站长期监控成千上万个网站和关键词。通过长期监控,不但可以掌握WHAT被封锁了,还可以知道WHEN被封的,WHEN被解封的
。
接下来的角度是WHO。比如说,“方校长”这个人名就经常和GFW同时出现。但是如果仅仅是掌握一个两个人名,然后像某位同志那样天天在twitter上骂一遍那样,除了把这个人名骂成名人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积极意义。我更看好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论文挖掘防火长城(GFW)的技术人员”的思路。通过网络上的公开信息,掌握GFW的哪些方面与哪些人有关系,这些合作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除了大家猜测的将来可以鞭尸之外,对现在也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比如关注这些人的研究动态和思想发展,可以猜测GFW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比如阅读过去发表的论文,可以了解GFW的技术演进历史,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一些技术或者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再接下来就是WHY了。github被封之后就常听人说,github这样的技术网站你封它干啥?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一个网站的被封与解封的?我们做为局外人,真正的原因当然是无从得知的。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基于猜测,可以把不同网站被封,与网络上的舆情时间做关联和分类。我们知道,方校长对于网路舆情监控是有很深入研究的。有一篇
论文
(Whiskey, Weed, and Wukan on the World Wide Web: On Measuring Censors’ Resources and Motivations)专门讨论监管者的动机的。观测触发被封的事件与实际被封之间的时间关系,也可以推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人报告,OpenVPN触发的封端口和封IP这样的事情一般都发生在中国的白天。也就是说,GFW背后不光是机器,有一些组件是血肉构成的。
剩下的两个角度就是对如何翻墙穿墙最有价值的两个角度了:HOW和WHERE。HOW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两边抓包,看看一个正常的网络通信,GFW做为中间人,分别给两端在什么时候发了什么包或者过滤掉了什么包。而这些GFW做的动作,无论是过滤还是发伪包又是如何干扰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正常通信的。WHERE是在知道了HOW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要了解客户端与服务器这两端的情况,更要了解GFW是挂在两端中间的哪一级路由器上做干扰的。在了解到GFW的关联路由器的IP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干扰行为,不同的运营商归属做分组,进一步了解GFW的整体部署情况。
整体上来说,对GFW的研究都是从WHAT和WHEN开始,让偏人文的就去研究WHO和WHY,像我们这样偏工程的就会去研究HOW和WHERE。以上就是全面了解GFW的主体脉络。接下来,我们就要以HOW和WHERE这两个角度去看一看GFW的原理。
GFW的原理
要与GFW对抗不能仅仅停留在什么不能访问了,什么可以访问之类的表面现象上。知道youtube不能访问了,对于翻墙来说并无帮助。但是知道GFW是如何让我们不能访问youtube的,则对下一步的翻墙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在讨论如何翻之前,先要深入原理了解GFW是如何封的。
总的来说,GFW是一个分布式的入侵检测系统,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防火墙。不是说每个出入国境的IP包都需要先经过GFW的首可。做为一个入侵检测系统,GFW把你每一次访问facebook都看做一次入侵,然后在检测到入侵之后采取应对措施,也就是常见的连接重置。整个过程一般话来说就是:
检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工检测,一种是机器检测。你去国新办网站举报,就是参与了人工检测。在人工检测到不和谐的网站之后,就会采取一些应对方式来防止国内的网民访问该网站。对于这类的封锁,规避检测就不是技术问题了,只能从GFW采取的应对方式上采取反制措施。另外一类检测是机器检测,其检测过程又可以再进一步细分:
重建
重建是指GFW从网络上监听过往的IP包,然后分析其中的TCP协议,最后重建出一个完整的字节流。分析是在这个重建的字节流上分析具体的应用协议,比如HTTP协议。然后在应用协议中查找是不是有不和谐的内容,然后决定采用何种应对方式。
所以,GFW机器检测的第一步就是重建出一个字节流。那么GFW是如何拿到原始的IP包的呢?真正的GFW部署方式,外人根本无从得知。据猜测,GFW是部署在国家的出口路由器的旁路上,用“分光”的方式把IP包复制一份到另外一根光纤上,从而拿到所有进出国境的IP包。下图引在gfwrev.blogspot.com:
但是Google在北京有自己的机房。所以聪明的网友就使用Google的北京机房提供的GAE服务,用Goagent软件达到高速翻墙的目的。但是有网友证实(
https://twitter.com/chengr28/status/260970749190365184
),即便是北京的机房也会被骨干网丢包。事实上Google在北京的谷翔机房有一个独立的AS(BGP的概念)。这个AS与谷歌总部有一条IPV6的直连线路,所以通过这个机房可以用IPV6不受墙的限制出去。但是这个AS无论是连接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要经过GFW的。所以机房在北京也不能保证国内访问不被墙。GFW通过配置骨干网的BGP路由规则,是可以让国内的机房也经过它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当我们访问被封的网站触发连接重置的时候,往往收到两个RST包,但是TTL不同。还有一个例子是对于被封的IP,访问的IP包还没有到达国际出口就已经被丢弃。所以GFW应该在其他地方也部署有设备,据推测是在省级骨干路由的位置。
对于GFW到底在哪这个话题,最近又有国外友人表达了兴趣(
https://github.com/mothran/mongol
)。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写了一个更完备的探测工具
https://github.com/fqrouter/qiang
。其原理是基于一个IP协议的特性叫TTL。TTL是Time to Live的简写。IP包在没经过一次路由的时候,路由器都会把IP包的TTL减去1。如果TTL到零了,路由器就不会再把IP包发给下一级路由。然后我们知道GFW会在监听到不和谐的IP包之后发回RST包来重置TCP连接。那么通过设置不同的TTL就可以知道从你的电脑,到GFW之间经过了几个路由器。比如说TTL设置成9不触发RST,但是10就触发RST,那么到GFW就是经过了10个路由器。另外一个IP协议的特性是当TTL耗尽的时候,路由器应该发回一个TTL EXCEEDED的ICMP包,并把自己的IP地址设置成SRC(来源)。结合这两点,就可以探测出IP包是到了IP地址为什么的路由器之后才被GFW检测到。有了IP地址之后,再结合IP地址地理位置的数据库就可以知道其地理位置。据说,得出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
但是这里检测出来的IP到底是GFW的还是骨干路由器的?更有可能的是骨干路由器的IP。GFW做为一个设备用“分光”的方式挂在主干路由器旁边做入侵检测。无论如何,GFW通过某种神奇的方式,可以拿到你和国外服务器之间来往的所有的IP包,这点是肯定的。
GFW在拥有了这些IP包之后,要做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到底要不要让你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继续下去。GFW不能太过于激进,毕竟全国性的不能访问国外的网站是违反GFW自身存在价值的。GFW就需要在理解了IP包背后代表的含义之后,再来决定是不是可以安全的阻断你和国外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这种理解就要建立了前面说的“重建”这一步的基础上。大概用图表达一下重建是在怎么一回事:
重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IP包1中的GET /inde和IP包2中的x.html H和IP包3中的TTP/1.1拼到一起变成GET /index.html HTTP/1.1。拼出来的数据可能是纯文本的,也可能是二进制加密的协议内容。具体是什么是你和服务器之间约定好的。GFW做为窃听者需要猜测才知道你们俩之间的交谈内容。对于HTTP协议就非常容易猜测了,因为HTTP的协议是标准化的,而且是未加密的。所以GFW可以在重建之后很容易的知道,你使用了HTTP协议,访问的是什么网站。
重建这样的字节流有一个难点是如何处理巨大的流量?这个问题在这篇博客(
http://gfwrev.blogspot.tw/2010/02/gfw.html
)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其原理与网站的负载均衡器一样。对于给定的来源和目标,使用一个HASH算法取得一个节点值,然后把所有符合这个来源和目标的流量都往这个节点发。所以在一个节点上就可以重建一个TCP会话的单向字节流。
最后为了讨论完整,再提两点。虽然GFW的重建发生在旁路上是基于分光来实现的,但并不代表整个GFW的所有设备都在旁路。后面会提到有一些GFW应对形式必须是把一些GFW的设备部署在了主干路由上,比如对Google的HTTPS的间歇性丢包,也就是GFW是要参与部分IP的路由工作的。另外一点是,重建是单向的TCP流,也就是GFW根本不在乎双向的对话内容,它只根据监听到的一个方向的内容然后做判断。但是监听本身是双向的,也就是无论是从国内发到国外,还是从国外发到国内,都会被重建然后加以分析。所以一个TCP连接对于GFW来说会被重建成两个字节流。
分析
分析是GFW在重建出字节流之后要做的第二步。对于重建来说,GFW主要处理IP协议,以及上一层的TCP和UDP协议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分析来说,GFW就需要理解各种各样的应用层的稀奇古怪的协议了。甚至,我们也可以自己发明新的协议。
总的来说,GFW做协议分析有两个相似,但是不同的目的。第一个目的是防止不和谐内容的传播,比如说使用Google搜索了“不该”搜索的关键字。第二个目的是防止使用翻墙工具绕过GFW的审查。下面列举一些已知的GFW能够处理的协议。
对于GFW具体是怎么达到目的一,也就是防止不和谐内容传播的就牵涉到对HTTP协议和DNS协议等几个协议的明文审查。大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像HTTP这样的协议会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供检测,所以第一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当GFW发现了包是HTTP的包之后就会按照HTTP的协议规则拆包。这个拆包过程是GFW按照它对于协议的理解来做的。比如说,从HTTP的GET请求中取得请求的URL。然后GFW拿到这个请求的URL去与关键字做匹配,比如查找Twitter是否在请求的URL中。为什么有拆包这个过程?首先,拆包之后可以更精确的打击,防止误杀。另外可能预先做拆包,比全文匹配更节省资源。其次,xiaoxia和liruqi同学的jjproxy的核心就是基于GFW的一个HTTP拆包的漏洞,当然这个bug已经被修复了。其原理就是GFW在拆解HTTP包的时候没有处理有多出来的\r\n这样的情况,但是你访问的google.com却可以正确处理额外的\r\n的情况。从这个例子中可以证明,GFW还是先去理解协议,然后才做关键字匹配的。关键字匹配应该就是使用了一些高效的正则表达式算法,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HTTP代理和SOCKS代理,这两种明文的代理都可以被GFW识别。之前笔者认为GFW可以在识别到HTTP代理和SOCKS代理之后,再拆解其内部的HTTP协议的正文。也就是做两次拆包。但是分析发现,HTTP代理的关键字列表和HTTP的关键字列表是不一样的,所以笔者现在认为HTTP代理协议和SOCKS代理协议是当作单独的协议来处理的,并不是拆出载荷的HTTP请求再进行分析的。
目前已知的GFW会做的协议分析如下:
DNS 查询
GFW可以分析53端口的UDP协议的DNS查询。如果查询的域名匹配关键字则会被DNS劫持。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匹配过程使用的是类似正则的机制,而不仅仅是一个黑名单,因为子域名实在太多了。证据是:2012年11月9日下午3点半开始,防火长城对Google的泛域名 .google.com 进行了大面积的污染,所有以 .google.com 结尾的域名均遭到污染而解析错误不能正常访问,其中甚至包括不存在的域名(来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9F%E5%90%8D%E5%8A%AB%E6%8C%81
)
目前为止53端口之外的查询也没有被劫持。但是TCP的DNS查询已经可以被TCP RST切断了,表明了GFW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不屑于大规模部署。而且TCP查询的关键字比UDP劫持的域名要少的多。目前只有dl.dropbox.com会触发TCP RST。
HTTP 请求
GFW可以识别出HTTP协议,并且检查GET的URL与HOST。如果匹配了关键字则会触发TCP RST阻断。前面提到了jjproxy使用的构造特殊的HTTP GET请求欺骗GFW的做法已经失效,现在GFW只要看到\r\n就直接TCP RST阻断了(来源
https://plus.google.com/u/0/108661470402896863593/posts/6U6Q492M3yY
)。
HTTP 响应
GFW除了会分析上行的HTTP GET请求,对于HTTP返回的内容也会做全文关键字检查。这种检查与对请求的关键字检查不是由同一设备完成的,而且对GFW的资源消耗也更大。
SMTP 协议
因为有很多翻墙软件都是以邮件索取下载地址的方式发布的,所以GFW有针对性的封锁了SMTP协议,阻止这样的邮件往来。
封锁有三种表现方式(
http://fqrouter.tumblr.com/post/43400982633/gfw-smtp
),简单概要的说就是看邮件是不是发往上了黑名单的邮件地址的(比如
xiazai@upup.info
就是一个上了黑名单的邮件地址),如果发现了就立马用TCP RST包切断连接。
电驴(ed2k)协议
GFW还会过滤电驴(ed2k)协议中的查询内容。因为ed2k还有一个混淆模式,会加密往来的数据包,GFW会切断所有使用混淆模式的ed2k连接,迫使客户端使用明文与服务器通讯(
http://fqrouter.tumblr.com/post/43490772120/gfw-ed2k
)。然后如果客户端发起了搜索请求,查找的关键字中包含敏感词的话就会被用TCP RST包切断连接。
对翻墙流量的分析识别
GFW的第二个目的是封杀翻墙软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GFW采取的手段更加暴力。原因简单,对于HTTP协议的封杀如果做不好会影响互联网的正常运作,GFW与互联网是共生的关系,它不会做威胁自己存在的事情。但是对于TOR这样的几乎纯粹是为翻墙而存在的协议,只要检测出来就是格杀勿论的了。GFW具体是如何封杀各种翻墙协议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事态仍然在不断更新中。但是举两个例子来证明GFW的高超技术。
第一个例子是GFW对TOR的自动封杀,体现了GFW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协议本身。根据这篇博客(
https://blog.torproject.org/blog/knock-knock-knockin-bridges-doors
)。使用中国的IP去连接一个美国的TOR网桥,会被GFW发现。然后GFW回头(15分钟之后)会亲自假装成客户端,用TOR的协议去连接那个网桥。如果确认是TOR的网桥,则会封当时的那个端口。换了端口之后,可以用一段时间,然后又会被封。这表现出了GFW对于协议的高超检测能力,可以从国际出口的流量中敏锐地发现你连接的TOR网桥。据TOR的同志说是因为TOR协议中的握手过程具有太明显的特征了。另外一点就表现了GFW的不辞辛劳,居然会自己伪装成客户端过去连连看。
第二个例子表现了GFW根本不在乎加密的流量中的具体内容是不是有敏感词。只要疑似翻墙,特别是提供商业服务给多个翻墙,就会被封杀。根据这个帖子(
http://www.v2ex.com/t/55531
),使用的ShadowSocks协议。预先部署密钥,没有明显的握手过程仍然被封。据说是GFW已经升级为能够机器识别出哪些加密的流量是疑似翻墙服务的。
关于GFW是如何识别与封锁翻墙服务器的,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提出我的猜想,大家可以去看看:
http://fqrouter.tumblr.com/post/45969604783/gfw
。
最近发现GFW对OpenVPN和SSL证书已经可以做到准实时的封IP(端口)。原理应该是离线做的深包分析,然后提取出可疑的IP列表,经过人工确认之后封IP。因为OpenVPN有显著的协议的特征,而且基本不用于商业场景所以很容易确认是翻墙服务。但是SSL也就是HTTPS用的加密协议也能基于“证书”做过滤不得不令人感到敬畏了。Shadowsocks的作者Clowwindy为此专门撰文“为什么不应该用SSL翻墙“:
https://gist.github.com/clowwindy/5947691
。
总结起来就是,GFW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目的一的所有工作。明文的协议从HTTP到SMTP都可以分析然后关键字检测,甚至电驴这样不是那么大众的协议GFW都去搞了。从原理上来说也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就是明文,拆包,关键字。GFW显然近期的工作重心在分析网络流量上,从中识别出哪些是翻墙的流量。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自己用没关系,大规模部署就容易出问题。我目前没有在GFW是如何封翻墙工具上有太多研究,只能是道听途说了。
应对
GFW的应对措施是三步中最明显的,因为它最直接。GFW的重建过程和协议分析的过程需要耐心的试探才能大概推测出GFW是怎么实现的。但是GFW的应对手段我们每天都可以见到,比如连接重置。GFW的应对目前可以感受到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阻断。但是从广义上来说,应对方式应该不限于阻断。比如说记录下日志,然后做统计分析,秋后算账什么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应对。就阻断方式而言,其实并不多,那么我们一个个来列举吧。
封IP
一般常见于人工检测之后的应对。还没有听说有什么方式可以直接使得GFW的机器检测直接封IP。一般常见的现象是GFW机器检测,然后用TCP RST重置来应对。过了一段时间才会被封IP,而且没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所以我的推测是,全局性的封IP应该是一种需要人工介入的。注意我强调了全局性的封IP,与之相对的是部分封IP,比如只对你访问那个IP封个3分钟,但是别人还是可以访问这样的。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封锁方式,虽然现象差不多,都是ping也ping不通。要观摩的话ping twitter.com就可以了,都封了好久了。
其实现方式是把无效的路由黑洞加入到主干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然后让这些主干网上的路由器去帮GFW把到指定IP的包给丢弃掉。路由器的路由表是动态更新的,使用的协议是BGP协议。GFW只需要维护一个被封的IP列表,然后用BGP协议广播出去就好了。然后国内主干网上的路由器都好像变成了GFW的一份子那样,成为了帮凶。
如果我们使用traceroute去检查这种被全局封锁的IP就可以发现,IP包还没有到GFW所在的国际出口就已经被电信或者联通的路由器给丢弃了。这就是BGP广播的作用了。
DNS劫持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人工检测之后的应对。人工发现一个不和谐网站,然后就把这个网站的域名给加到劫持列表中。其原理是基于DNS与IP协议的弱点,DNS与IP这两个协议都不验证服务器的权威性,而且DNS客户端会盲目地相信第一个收到的答案。所以你去查询facebook.com的话,GFW只要在正确的答案被返回之前抢答了,然后伪装成你查询的DNS服务器向你发错误的答案就可以了。
TCP RST阻断
TCP协议规定,只要看到RST包,连接立马被中断。从浏览器里来看就是连接已经被重置。我想对于这个错误大家都不陌生。据我个人观感,这种封锁方式是GFW目前的主要应对手段。大部分的RST是条件触发的,比如URL中包含某些关键字。目前享受这种待遇的网站就多得去了,著名的有facebook。还有一些网站,会被无条件RST。也就是针对特定的IP和端口,无论包的内容就会触发RST。比较著名的例子是https的wikipedia。GFW在TCP层的应对是利用了IPv4协议的弱点,也就是只要你在网络上,就假装成任何人发包。所以GFW可以很轻易地让你相信RST确实是Google发的,而让Google相信RST是你发的。
封端口
GFW除了自身主体是挂在骨干路由器旁路上的入侵检测设备,利用分光技术从这个骨干路由器抓包下来做入侵检测 (所谓 IDS),除此之外这个路由器还会被用来封端口 (所谓 IPS)。GFW在检测到入侵之后可以不仅仅可以用TCP RST阻断当前这个连接,而且利用骨干路由器还可以对指定的IP或者端口进行从封端口到封IP,设置选择性丢包的各种封禁措施。可以理解为骨干路由器上具有了类似“iptables”的能力(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实时拆包,匹配规则的能力)。这个iptables的能力在CISCO路由器上叫做ACL Based Forwarding (ABF)。而且规则的部署是全国同步的,一台路由器封了你的端口,全国的挂了GFW的骨干路由器都会封。一般这种封端口都是针对翻墙服务器的,如果检测到服务器是用SSH或者VPN等方式提供翻墙服务。GFW会在全国的出口骨干路由上部署这样的一条ACL规则,来封你这个服务器+端口的下行数据包。也就是如果包是从国外发向国内的,而且src(源ip)是被封的服务器ip,sport(源端口)是被封的端口,那么这个包就会被过滤掉。这样部署的规则的特点是,上行的数据包是可以被服务器收到的,而下行的数据包会被过滤掉。
如果被封端口之后服务器采取更换端口的应对措施,很快会再次被封。而且多次尝试之后会被封IP。初步推断是,封端口不是GFW的自动应对行为,而是采取黑名单加人工过滤地方式实现的。一个推断的理由就是网友报道,封端口都是发生在白天工作时间。
在进入了封端口阶段之后,还会有继发性的临时性封其他端口的现象,但是这些继发性的封锁具有明显的超时时间,触发了之后(触发条件不是非常明确)会立即被封锁,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自动解封。目前对于这一波封SSH/OPENVPN采用的以封端口为明显特征的封锁方式研究尚不深入。可以参考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
http://fqrouter.tumblr.com/post/45969604783/gfw
HTTPS间歇性丢包
对于Google的HTTPS服务,GFW不愿意让其完全不能访问。所以采取的办法是对于Google的某些IP的443端口采取间歇性丢包的措施。最明显的ip段是国内解析google域名常见的74.125.128.*。其原理应该类似于封端口,是在骨干路由器上做的丢包动作。但是触发条件并不只是看IP和端口,加上了时间间隔这样一个条件。
翻墙原理
前面从原理上讲解了GFW的运作原理。翻墙的原理与之相对应,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大家普遍的使用的绕道的方式。IP包经由第三方中转已加密的形式通过GFW的检查。这样的一种做法更像“翻”墙,是从墙外绕过去的。第二类是找出GFW检测过程的中一些BUG,利用这些BUG让GFW无法知道准确的会话内容从而放行。这种做法更像“穿”墙。曾经引起一时轰动的西厢计划第一季就是基于这种方式的实现。
基于绕道法的翻墙方式无论是VPN还是SOCKS代理,原理都是类似的。都是以国外有一个代理服务器为前提,然后你与代理服务器通信,代理服务器再与目标服务器通信。
绕道法对于IP封锁来说,因为最终的IP包是由代理服务器在墙外发出的,所以国内骨干路由封IP并不会产生影响。对于TCP重置来说,因为TCP重置是以入侵检测为前提的,客户端与代理之间的加密通信规避了入侵检测,使得TCP重置不会被触发。
但是对于反DNS污染来说,VPN和SOCKS代理却有不同。基于VPN的翻墙方法,得到正确的DNS解析的结果需要设置一个国外的没有被污染的DNS服务器。然后发UDP请求去解析域名的时候,VPN会用绕道的方式让UDP请求不被劫持地通过GFW。
但是SOCKS代理和HTTP代理这些更上层的代理协议则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因为代理与应用之间有更紧密的关系,应用程序比如浏览器可以把要访问的服务器的域名直接告诉本地的代理。然后SOCKS代理可以选择不在本地做解析,直接把请求发给墙外的代理服务器。在代理服务器去与目标服务器做连接的时候再在代理服务器上做DNS解析,从而避开了GFW的DNS劫持。
VPN与SOCKS代理的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应用程序是如何使用上代理去访问国外的服务器的。先来看不加代理的时候,应用程序是如何访问网络的。
应用程序把IP包交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会去决定把包用机器上的哪块网卡发出去。VPN的客户端对于操作系统来说就是一个虚拟出来的网卡。应用程序完全不用知道VPN客户端的存在,操作系统甚至也不需要区分VPN客户端与普通网卡的区别。
VPN客户端在启动之后会把操作系统的缺省路由改成自己。这样所有的IP包都会经由这块虚拟的网卡发出去。这样VPN就能够再打包成加密的流量发出去(当然线路还是之前的电信线路),发回去的加密流量再解密拆包交还给操作系统。
SOCKS代理等应用层的代理则不同。其流量走不走代理的线路并不是由操作系统使用路由表选择网卡来决定的,而是在应用程序里自己做的。也就是说,对于操作系统来说,使用SOCKS代理的TCP连接和不使用SOCKS代理的TCP连接并没有任何的不同。应用程序自己去选择是直接与目标服务器建立连接,还是与SOCKS代理服务器建立TCP连接,然后由SOCKS代理服务器去建立第二个TCP连接,两个TCP连接的数据由代理服务器中转。
关于VPN/SOCKS代理,可以参见我博客上的文章:
http://fqrouter.tumblr.com/post/51474945203/socks-vpn
绕道法的翻墙原理就是这些了,相对来说非常简单。其针对的都是GFW的分析那一步,通过加密使得GFW无法分析出流量的原文从而让GFW放行。但是GFW最近的升级表明,GFW虽然无法解密这些加密的流量,但是GFW可以结合流量与其他协议特征探测出这些流量是不是“翻墙”的,然后就直接暴力的切断。绕道法的下一步发展就是要从原理弄明白,GFW是如何分析出翻墙流量的,从而要么降低自身的流量特征避免上短名单被协议分析,或者通过混淆协议把自己伪装成其他的无害流量。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GFW
VPN
UID
123
帖子
1847
精华
5
积分
5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7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8-15
最后登录
2025-4-3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最近访问的版块 ...
同行动态
官方发布
通知公告
产品下载
购买咨询
技术讨论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
状态统计
访问控制
基础策略
内置服务
网络设置
应用过滤
特殊应用
网络审计
WEB审计过滤(WAF)
DNS过滤
WEB代理及过滤
FTP、POP3、SMTP过滤
MSN、QQ过滤
VOIP应用
防病毒、防垃圾邮件引擎
入侵防御
蜜罐检测
IDP规则及IPS状态
远程接入
用户认证
IKEv2/IPsec
OCSERV
PPTP/L2TP
OpenVPN/SSLVPN
WireGuard
SoftEther/SSTP
SSL接入
大地云控
IT技术交流
硬件选型
虚拟化&云计算&SDN&NFV
真实IT经验
灌水聊天
同行动态
行业信息
龙门阵